• 您目前的位置:温室 资讯内容
  • 关中休闲农业特色及发展  [2015-3-11]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延伸,是适应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要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现代旅游业态,是优化升级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它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现代特色农业园区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开发具有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体验农耕牧渔的农家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日益增强,农业的休闲观光作用日益凸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发展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课题。

      一、关中休闲农业资源环境及特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54个县(市、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关中是周秦发祥之基,汉唐强盛之地,炎黄先民最早从事耕织之区,是华夏文明和我国古农业的发祥地,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环境优越。


      关中农耕文化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渭河(关中)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从约80万年前“蓝田猿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关中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仰韶文化早期典型代表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晚期典型代表西安半坡村遗址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定居村落。宝鸡斗鸡台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在相对年代上,北首岭考古文化与传说的炎帝同时”。“这里正是炎帝的出生地区。传说炎帝神农氏教民稼檣,并不是妄说。”。“炎帝以姜水成”,“生于蒙峪”,蒙峪、姜水均在今渭滨区神农镇。北首岭时期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在渭河南岸发展,后以宝鸡为活动中心,壮大后向外发展、迁徙。东迁的一部分在姜炎氏族有邰氏女姜嫄带领下沿渭河南向东到眉县,过渭河到漆水下游的杨凌、武功、扶风县东南一带的“邰”地定居,姜嫄在漆、渭之会进行农耕,将技术传授与儿子弃,弃被舜推为后稷。今武功镇东门外漆水河西岸有教稼台,相传为后稷教民耕稼之处。有邰姬姓氏族经500年后,沿漆水北上于彬县、旬邑一带世居豳地,即今甘肃庆阳至山西汾水流域。立国于豳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的先河。商初“去北幽,度漆沮,止于岐下”豳人迁回周原、邰即今扶风、岐山等故居,农业生产进入新的水平。农耕技术的进步使渭水中、上游得到相当开发,为周、秦的崛起、发祥奠定了基础。周王室东迁后,秦人向东开创镦基。夏代两迁至“千渭间”的渭水上游,“收周之遗民”,接受悠久的农业文明,秦穆公招贤纳士,任用客卿,“开地千里”,粮足年丰,使秦国“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以耕织为本,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秦国凭藉关中雄厚的经济实力,统一了六国。发达的农业奠定关中作为秦汉隋唐的畿辅之地基础。

      农业观光园区

      农业观光园利用实物展示、作物种植、景观塑造和亲身体验等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特色农产品。杨凌头道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通过现代设施栽培、水培、无土栽培、立体栽培、墙体栽培和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等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杨凌后稷教稼园是以农耕历史人物后稷传说而设计,通过农业历史和农耕文化展现从古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几千年的变革,特别是农具农耕技术和农业成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岐山马江的辣椒示范园展示的是辣椒育种技术及其成果。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的礼泉县袁家村则是传承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独特的村容景致和三产融通发展推动休闲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典型,有休闲农家48户,油坊、豆腐坊、醋坊等作坊和休闲农家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2010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560万元。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岐山县北郭村依托乔山自然风景和国家4A级周公庙旅游景点,以民风民俗、特色名吃和特色农产品为抓手发展休闲农业,2010年休闲农业人均收入9270元,占总收入85%左右,成为以休闲农业富裕的典型。

      自然风光

      除了农村田园风光外,借助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国家级太白山森林公园有植物1550余种,鸟类230余种,兽类40余种,大熊猫、金丝猴为珍稀动物。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西岳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陇县境内的关山草原有“小天山”之称。其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总面积573公顷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的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目前发现陆生脊椎动物174种,每年在此栖息的雁、鹭等鸟类数量超过30万只。


      人文景观

      关中在历史上先后有15个王朝建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是观看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窗口。宝鸡市常羊山的炎帝陵,是神农炎帝的陵寝,为炎黄子孙拜祖祭祀的主要场所,炎帝“长与姜水,沐于九龙泉”,“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青铜器之乡的宝鸡,青铜器的出土,自西汉宣帝以来,历代不绝。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幡溪谷中的钓鱼台,溪中一台石上的印痕,传说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开国元勋姜子牙涉政前隐居垂钓之地。凤翔县镜内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汉景帝刘启的陵墓-汉阳陵和汉长安城遗址是汉文化的代表。作为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其陵园内分布有188座宗亲和臣僚的陪葬墓。佛教圣地法门寺,据佛典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送舍利于南阎浮提,凡得舍利处皆建塔供养,法门寺为中国十九处的第五处。塔内地宫出土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其成为海内外人士向往的朝拜旅游胜地,它与乾陵、昭陵、唐长安城等构成唐文化圈。周至县的楼观台,因传说中老子李耳在此修炼,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丰富的资源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休闲农业特征

      农业资源具有整体性、地域性、可更新性、发展和不可逆性、可培育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的基本特征。休闲农业除了这些特征以外还具有乡土性、过程体验性、消费经济性及效益综合性的特征。由于各地农耕历史、民风民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不同的农业条件、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土特产即乡土性。游客通过接触乡土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通过乡土特产了解优势农产品及其地域性,获得和消费优质农产品,通过亲自采择、加工和品尝等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风情,享受其中的乐趣即过程体验性。通过亲自采择果品、蔬菜可以购买到新鲜、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相对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住宿、饮食等收费较低即消费经济性。休闲农业使农业的效益得到经济转化,农业产业链延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带动农村就业、环境、交通、娱乐等发展即效益综合性。

      二、休闲农业现状与模式

      关中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休闲农业已成为弘扬农耕文化、提升农业产值、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较高标准的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家。仅宝鸡市有休闲农业观光园27个,休闲农庄8个。休闲农业示范村46个1140户。建设休闲农业项目124个,其中综合型38个,民俗风情型14个、农家乐型46个、休闲度假型24个。休闲农业投资达23.7亿元,实现年经营收入4.7亿元,年接待游客1488万人,带动就业2.8万人。关中休闲农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休闲娱乐型,主要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享农家乐为特点的城市远郊农家乐;如宝鸡的大散关村等。二是参与体验型,主要是以参与果品、蔬菜采摘及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城市近郊休闲旅游;三是科技观光型,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宣传农业适用技术为主的示范园区;如杨凌头道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岐山马江的辣椒示范园等。四是休闲农庄型,依托园林、山水等发展的集特色种植、休闲娱乐、景物观赏、会议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园区;如宝鸡美林观光园等。五是特色文化型,依托当地生态、民俗、人文等特色资源,发展的休闲农业;如杨凌后稷教稼园、岐山县北郭村等。

      休闲农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划滞后,内容单调。主要是盲目、无序根据市场需求自发经营发展,缺乏对资源论证、科学布局的策划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身实际情况的总体规划,娱乐项目偏少且内容单一。二是重开发,轻保护。对农耕文化资源保护不够,代表传统农耕文化元素的特色传统民居、耕织农机具、民间工艺品在园区很少见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许多资源有面临丢失的危险。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多为规模小、层次低的分散经营,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园区少。四是功能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缺少民俗观光园、观赏型瓜果蔬菜园,牧马驾船、耕织体验农事活动及民俗资源开发。

      三、关中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依托资源,科学规划。休闲农业应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主要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先导,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从资源禀赋相对唯一性、排他性、特殊性里选择比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确定休闲农业产业开发和重点发展方向。把资源经济、知识经济、资本经济融合起来,本着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民俗文化、主导产业等因素进行总体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先规划,后实施,量力而行,错位竞争,避免雷同、盲目和低层次发展。

      突出特色,彰显亮点。根据当地实际找准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点进行实施。一要突出农家乡土特色,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传统农耕文化及其遗迹、生活形态是休闲农业优势,应尽力发挥,避免乡土味淡、农味流失,要既有田间流水、新歌晚唱,又有鱼鸡牛羊、提篮篓筐。二要突出乡村特别是当地自然风光优势,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让游客在观赏田园风光、山水景观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享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三要突出农业体验、参与特色,让游客参与田园生活,通过关中猕猴桃、花椒、石榴、樱桃、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的观赏、品尝、采摘活动感受旅游体验,由石磨、石碾、织布机等示范亲身体验其使用方法。四要发挥人文景观优势,借助关中考古发现、历史遗迹、古代寺庙台观等资源,让游客在旅游中既了解历史、祈福求平安又能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五要突出关中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特色,利用当地农耕文化、传统耕织农机具、饮食文化、民居、民间工艺、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的资源优势,让游客了解不同地域民风民俗。发掘民俗文化,增加类似凤县羌族舞等民俗表演内容。六要突出科技特色。通过关中种植、养殖、加工业的适用新技术展示吸引游客,使其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感受近距离接触农业新技术及动植物生长的喜悦;七要突出不同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让游客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能购买到当地的土特产。渭北的苹果、临潼石榴、凤县花椒、眉县周至的猕猴桃、凤翔秦椒、彬县的梨都是颇有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

      挖掘资源,丰富内容。关中悠久的农耕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然风光、农业园区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空间。昔日传统农业的手推单轮车、木轮马车、石磨、石碾、辘轳水井、农村不同类型织布机,豆角架、篱笆墙、特色民居及农舍庭院都是值得利用的农耕文化资源。粗布床单、粗布被套为城乡大多数消费者青睐,在农村传统织布机上示范操作体验的同时,满足游客购买粗布床单、粗布被套的愿望,对丰富休闲农业内容、增加游客兴趣及土特产购买力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民间文化遗产的皮影、泥塑、刺绣、脸谱、剪纸和户县农民画等民间手工艺美术品需要加以保护并挖掘、利用。

      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一要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礼仪接待、厨师技能、客房管理、传统技艺等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二要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及培训提升农庄、示范村管理者的能力。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加快开发新产品。三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有关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园区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培育示范典型,结合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等扶持、宣传典型园区。制定休闲农业有关标准、管理办法及服务质量等级要求,使其作为一种产业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积极推介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四要积极推行名、优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和品牌建设,加强不同地域土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绿色无公害生产。提高休闲农业园区名、优土特产的游客购买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源自:中国休闲农业网    杨凌常青温室www.eg2000.cn